郝久增参赛作品
《抗战烽火长相忆》点评
郝久增参赛作品《抗战烽火长相忆》是一首结构严整、气势恢宏的纪实类诗词作品。该首组诗以“抗战历史节点”为叙事脉络,采用“模板化分章”的结构,将理论指导、经典战役、战术特点溶铸于五组短章,既实现“历史叙事的诗性浓缩”,更通过“巨象场景”让抗战记忆鲜活可感,完全跳出同类历史题材诗“史实堆砌”的局限,字句间满是对峥嵘岁月的深切缅怀与对军民力量的崇敬。从“组诗的模块化叙事建构”来看,作者展现出极强的历史脉络把控力:五章分别聚焦“理论指引(主席雄文——关键首战(平型关)——战术体系(敌后游击战)——战略进攻(百团大战)——民间智慧(冉庄地道)”,形成“理论到实践,正规战到群众战”的完整逻辑链。这种“分章聚焦单一的”的写法,避免了“泛写抗战”的空疏,每章都能精准细节深掘主题。比如“窑洞油灯彻夜明”聚焦《论持久战》诞生的场景,“冉庄古槐钟声响”锁定地道战的地域符号,而成了有场景、有细节的可触摸记忆。在“历史细节的诗性转化”层面,作者的炼字与场景捕捉尤为精妙。写理论指导时,“奋笔文思惊雷生”以“惊雷”喻雄文的思想穿透力,“定盘星”则将抽象的“方向”转化为具象的导航符号,让理论的力量可感可知;写战役时,“伏击钢军破神话”的“破神话”三字,精准戳平平型关大捷的核心意义,比“大胜仗”更显历史突破性;写游击战的“声东击西”“速战速决”,则以极简词语浓缩战术精髓,既符合诗的凝练特质,又精准传递军事特色。这首组诗的突出优点,在于“历史真实性与诗性表达的平衡”,作者未脱离史实凭空抒情,却能以“油灯”“古槐钟声”等细节赋予历史温度;语言质朴如史笔,却藏着情感张力,比如“强盗豺狼全埋葬”既符合地道战的史实,又满含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军民智慧的自豪。整体而言,这首组诗如一副抗战历史连环画,既见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知,更显作者“以诗存史,以诗抒情”的扎实笔力。
红包分享
钱包管理

